东风5型 (DF5)

东风—DF,代号为“东风”二字的拼音声母缩写


东风5型内燃机车是适用于编组站和区段站进行调车作业,也可做为小运转及厂矿作业的牵引动力。东风5诞生于七十年代中期,当时随着中国铁路货物列车牵引定数的增加,原来的东风2、东方红21000马力等级调车已经难以满足编组站的驼峰调车作业,不能应付未来的需要;为了适应实际发展需要,1975年提出研制新一代调车用柴油机车。同年,唐山厂、大连厂、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在东风4及其使用的16V240ZJ柴油机的基础上,合作研制东风5

东风5也是一个很传奇的车型,这个由唐山厂生产的机车,和唐山大地震结了缘。1975年底,唐山厂、大连厂成功试制了第一台8气缸的8240Z柴油机,并通过了各种性能试验和100小时可靠性试验;8240Z柴油机实际上是在16V240ZJ基础上减少气缸数量的衍生机型,装车功率1650马力。19761月,唐山厂试制了第一台东风50001)。东风5是东风4的系列产品,除了柴油机、车体以外其它电气系统、转向架等主要部件尽量与东风4保持通用。这台机车随后配属北京铁路局北京内燃机务段试用,在丰台西站调车场进行运用试验,为进一步改进与提高机车的性能和可靠性提供试验数据。
正当东风5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的时候,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。地震前一天晚上,第二台东风5(0002)已经完成组装,准备之后前往京山铁路试运行。而地震发生时,唐山厂正正位处震中,厂房绝大部分全部被夷为平地,超过1700名职工遇难。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,唐山厂职工冒着余震的危险、积极抗震复产,震后仅仅不到两个月,第二台东风5于1976年9月出厂,成为唐山厂在抗震复产中修复的第一台机车,取名为“抗震号”。抗震号机车的诞生,标志着当时唐山工人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抗震精神!1976年底至1979年间,唐山厂在一片废墟上搭起临时简易工棚内,使用地震后修复的机械设备又生产了25台东风5机车,这批早期的东风5一直被称为抗震号,或抗震型。至1981年,唐山厂累计生产32台东风5机车。“抗震号”——东风5型0002号!标志着唐山工人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抗震精神。

由于首批东风5是在唐山大地震后初期生产,机车主要零部件的加工质量相对较差,且机车的低负荷性能、柴油机与增压器的配套性能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,为了进一步改进东风5,经铁道部统一安排,唐山厂停产东风5后,由大连厂对东风58240Z柴油机重新改进设计。大连厂于1983年在8240Z型柴油机基础上,重新设计了8缸直列式的8240ZJ柴油机,其性能与8240Z型相同;19849月,一台由大连厂试制的东风51001)出厂,这台机车经过一系列性能试验后,交付济南铁路局济南机务段投入运用考核。经过重新设计后,新的东风5不但消除了原型机车振动大等缺点,而且其起动牵引力和持续牵引力也有较大提高。

经过改进的东风51984年交由青岛四方厂正式投入批量生产。东风5的绰号又叫劳模,可能因为到处都可以看到它勤勤恳恳调车作业的原因。

1989年,四方厂根据铁道部要求,研制了东风5口岸型机车,用于中国与苏联接壤边境地区的口岸过境铁路运输,至今共生产了26台(4001401150015015),其中40014011号机车为1524 mm轨距的宽轨机车,50015015号机车为1435 mm轨距的准轨机车。这些口岸型机车主要配属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机务段(阿拉山口口岸)、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机务段(二连浩特口岸)、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机务段(绥芬河口岸)等。

2001年,由四方厂对东风5进行技术改进,研制了东风5改进型机车,解决了原东风5存在的惯性质量问题,提高机车的通用化、系列化、模块化、标准化的程度,在零部件与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进,提高可靠性。东风5改进型仍然装用8240ZJC型柴油机,采用标准化司机室、无级调速装置、PLC控制装置、微机控制装置、交流辅助电机等技术。机车最高速度100公里/小时,持续速度21.6公里/小时,起动牵引力435千牛,持续牵引力324千牛。至2006年,东风5改进型由四方厂累计生产132台(19522083)。
截止2006年,唐山厂、大连厂、四方厂累计生产了超过1100台东风5机车。



图片作者:Akira ZHONG

编写、整理及英文版翻译:Akira ZHONG


 

图1:DF5型内燃机车



 图2:DF5机车正面


图3:DF5的转向架


图4


图5:微机版DF5机车(配备微机控制系统)